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七十年代小田园-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咸鸭蛋,基本上不剩下什么了。
  田根宝想了想; 就把鸡棚子里的大公鸡又宰了一只。
  跟以往一样,由于是自家一手养大的小鸡; 根本就下不去手,于是又请邻居孙师傅帮着宰杀的。回来时; 跟伟民他们几个说是从邻居家换回来的公鸡,反正样子都长得差不多; 不仔细看也分辨不出来。
  黎元元早就发现田爸爸在“说谎”,可是却没人去点破他。
  因为大家都想吃鸡肉,可这个肉要想吃得舒坦; 心里没有任何纠结; 还是活在善意的谎言里比较好。
  有了食材; 下一步就看田爸爸的厨艺了。
  只见田爸爸,把褪好的大公鸡洗干净后,先把脯子肉片了下来; 准备打馄饨馅。剩下的剁成小块,清炖熬汤,这样就可以下一大锅鸡汤馄饨了。
  至于这个馅子,在缺少食材的大冷天里,也玩出了新花样。
  田爸爸打算做一个韭菜鸡肉馅的小馄饨。
  去年,他跟着连队里的老职工学会了用柳条筐子栽种韭菜。按照这种土办法,已经吃了一个冬天的新鲜韭菜了。
  现在,筐子里的韭菜又齐刷刷地长高了。
  用小镰刀割下来,择一择,洗干净后,切碎就可以调馅子了。
  说起种韭菜,其实也不难学,就是稍微麻烦了一点。
  首先,要准备一只柳条筐子(最好是长方形的那种),在筐子的底部铺上一块塑料布防止漏水,然后在里面培土施肥,淋上水,撒上韭菜种子。在筐子的两侧,插上几根弯弯的竹子,就像一道道彩虹蓬在上面,然后在上面罩上一层塑料布。
  早晚时分,把这只柳条筐子搁在屋子里。到了中午就搬出去,放在大太阳底下,晒着。由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韭菜种子就发芽了。
  到韭菜长到一扎多高的时候,嫩嫩的,绿绿的,就可以割下来吃了。
  韭菜,是非常出味道的。
  尤其是在打好的馄饨馅里,拌上韭菜更是绝配。只是拌馅子的时候要注意一点,韭菜很容易出水,不能见盐,更不能用筷子使劲搅拌,那样韭菜就鲜了。
  拌馄饨馅子,要先拌好肉馅,然后再放入韭菜。
  拌肉馅时,放入葱姜碎沫、盐、虾粉、鸡蛋,拌匀后,先放点熟油护住馅子,这样盐分就被“锁住”了。等到开始包馄饨时,再拌上碎韭菜,这样可以防止韭菜出水,味道也更鲜美。
  黎元元这边听着田爸爸的做饭经,那边见田爸爸已经擀好了馄饨皮、备好了韭菜馅,准备开始包馄饨了。
  王妈妈也在一旁帮忙。
  她用平底锅在小火上摊了几张鸡蛋皮子,薄薄的,呈金黄色。然后,用刀切成细丝,搁在盘子里当配料。
  再用剪刀把窗台上摆着的那盘清水蒜苗,剪下来两棵,洗了洗,切碎后,搁在碗里,倒上醋和熟菜籽油,做了一大碗绿汪汪的调料,做蘸料用。
  另外,又备了一小碗辣椒油调料。
  待馄饨包好,下锅后。就在桌子上摆好六只大碗,在碗底分别放上虾粉、咸菜碎沫、煮好的海带丝、紫菜、熟鸡蛋皮子,当配料。
  白胖胖的馄饨煮熟后,在汤锅里飘了起来。
  临出锅前,田爸爸往锅里加了两勺滚烫的鸡汤,汤味立马出来了。在盛馄饨时,先舀半勺高汤,一下冲开碗底的配料,再加入馄饨,这样汤鲜味美,特别好吃。
  “来来来,馄饨下好了,都趁热吃吧!吃的时候,注意吹一吹,别烫着嘴了!”田爸爸乐呵呵地说道。
  几个小将早就围着桌子坐好了。
  在桌子中间摆着一大碗馄饨蘸料,和一小碗辣椒油调料。吃馄饨时,可以往碗里淋上一点辣椒油,也可以舀一勺子醋蒜苗,撒在上面,绿汪汪的,特别有食欲。
  这就看个人喜好了。
  当然,如果怕烫嘴,也可以取一只小碟子,倒上一点蘸料,蘸着吃。
  屋子里热气腾腾的,玻璃窗上也哈着一层水蒸气。
  一家六口,欢声笑语,吃着这份特制的菜肉馄饨。
  黎元元一边吃着,一边想着。
  再过两个月她也要过生日了。那时,她就是八岁的大娃娃了。
  *
  春季开学后,学校里一片繁忙。
  各种才艺班,又恢复了生机。
  腰鼓队在大操场上“咚咚咚”地训练起来了。黎元元又开始“锯木头”了,伟民哥哥他们也吹口琴的吹口琴,拉手风琴的拉手风琴。
  一切看着和去年没什么两样。
  就在这时,黎元元却从邓萧哥哥那里听到了一个消息,夏老师要调走了。
  “夏老师要调走了?”黎元元对这位夏老师慕名已久,听到他要走的消息,吃了一惊。
  “嗯,夏老师要回沪上了……”邓萧舍不得夏老师走,可即便舍不得又能怎样?
  夏老师的家里以前是资本家,落实了政策之后,境况已大不相同。
  按照现有政策,像他这种情况的可以回沪照顾父母。家里得到消息后,就一直在为他跑调动的事情,直到最近才算有了眉目。
  夏老师要走了。
  虽然黎元元曾猜测过,这位夏老师的家里很不一般,这样的人早晚会离开这里。可没想到别离来得这么快?
  到了四月中旬,在黎元元生日过后,学校里就收到了夏老师的调令,也批准了他的调离申请。
  那时回城,只要对方单位接收,边疆这边是放人的。再说,夏老师的情况又很特殊,即便想不放也很难。
  夏老师临走前,把家里所有的英文小说,外加几本英语辅导书都留给了邓萧。一再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后去沪上看他。
  邓萧点头答应了。
  可夏老师的离开,还是影响到了他。
  一连好几天,心里都闷闷的。
  这种离别的惆怅,令他再次感到了孤独。这种郁闷无法排遣,只有见到元元时,和她说说话,才觉得好受一点。
  而黎元元也察觉到了邓萧的情绪变化。
  她意识到,这不过是离别的开始。
  一九七八年,是充满变革的一年。
  这一年,将会发生很多事情,也会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接下来的几年里,还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离开,会想法设法回到昔日的家乡。
  *
  “五一”过后,邓萧收到了夏老师的一封信。
  在信里,他告诉邓萧,回到沪上后一切安好。现在已经分配了工作,进了一家仓库当保管员,女儿已经入校读书了,爱人和他在一个单位里上班。
  趁着星期天来家里玩,邓萧拿着那封信,给元元看了看。
  “唉……”黎元元读完信,不禁叹了口气。为了回城,像夏老师这样的人才只能选择改行,以后恐怕再也做不成老师了。
  可夏老师,是多喜欢当老师啊。
  那种教学方法,曾经极大地影响了邓萧和伟民,也激发了更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可生活环境的改变,迫使他不得不面临着一种选择。
  有得到,就会有失去。
  为了回到城里,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去选择牺牲和改变。
  那样,是不是会变得更加幸福?
  就很难说了。
  *
  连队里的日子,依然照旧。
  可八小时外,知青们的心却活跃了起来。
  收音机里开始播放电影插曲,唱片机里除了戏曲之外,也出现了流行歌曲。这个年代,艺术家们去录音棚里灌制唱片,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唱片的销量也相当不错。
  当沪上知青们回了一趟老家之后,整个人都变得洋气起来了。
  电熨斗也随之出现了。
  星期天,外套和裤子一定要先用熨斗烫一烫,平整之后,才穿着出门。大人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也鲜亮了许多,一改往日黑、灰、蓝三种颜色,变得光鲜亮丽起来。
  黎元元心知,这只是变化的开始。
  很快,双卡录音机就会在市面上出现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小天使们的支持,作者君都看到了~
  么么哒~
  ………………………
  捉虫~


第94章 搞创收
  *
  这个初夏时节; 沙枣花像往年那样绽放开来。
  无论是连队里还是学校里,无论是林带间,还是小路上到处都弥漫着沙枣花的清香。一年一度; 最好的季节已经悄然来到了。
  从收音机播报的新闻中; 黎元元感知着外界的变化。
  上面发布的各项政策还在继续落实着。
  一批老干部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对知识分子的落实政策也在逐步开展。“老右”摘帽活动也已经开始了。
  在经济层面上,全国形势一片大好。
  包括农场的职工们在内; 吃穿用度上的感受特别明显。
  连队里; 按照户口本分配的口粮中,粗粮比例再次降低了。职工家里想拿玉米面做饲料; 反而要跑到“巴扎”上去购买。
  打米场上的稻糠,再次精贵起来。
  一到星期天; 总有职工们掂着袋子,想法设法去弄一点回来; 好喂养鸡鸭。
  那些家里养了小羊羔的,家属们牵着出去放羊时; 会趁人不注意,把羊群赶到苜蓿地旁边去啃上两口,占点公家的小便宜。
  虽然李连长在开会时; 一再吆喝; 可有些不自觉的依然我行我素; 不当回会事。现在不提倡搞批。斗会了,那种畏惧之心也降低了不少。
  而羊群吃起苜蓿来,是没有节制的。
  越吃越想吃; 吃完了一喝水,就涨肚子,稍有不慎就会出毛病。像邻居孙大江家养的那两只老绵羊,就因为偷吃苜蓿被撑得快要死了,让孙大江一家心疼的不行。
  最后,只好含泪宰杀了。
  还把羊肉分了分,给田根宝家也送了一块。
  本来,养着这两只绵羊,是为了下小羊羔和剪羊毛创收的。
  边疆的绵羊,个头很大,成年后大约有四、五十公斤重。
  毛很厚实细密,一年下来可以剪两次羊毛,产毛量大约在六七公斤。剪下来的细羊毛,清理干净后可以卖给收购点,还可以拿到“巴扎”上去出售,也可以自家自用。
  现在,老职工家里都会纺一点毛线。
  纺毛线有简单的工具,也有复杂的工具。王慧珍为了给孩子们织毛线袜子,也学着老职工家属的样子,用纺线锤子纺起了毛线。
  黎元元看着好玩,也试着摆弄了一下。
  这是田爸爸给做的,就是一块两寸长短的木头,在中间钉上一根钉子,缠上一圈毛线,就成了一个纺线锤子。
  纺毛线时,用手把毛线搓成一个细条,与锤子上的毛线连接到一起,然后,提溜着锤子顺着一个方向打转转,手里不断地续上细羊毛,就可以纺线了。
  大人们平时说话聊天,或者开会时,可以坐在高高的板凳上,提溜着纺线锤子,打着转转。这样既不影响干活,也不影响说话。
  而纺出来的粗毛线,用来织毛袜子是再合适不过的。
  非常厚实也非常暖和。
  除了样式不怎么好看之外,倒是非常实用。况且穿在脚上,只要暖和就好,反正也没人看得见。
  边疆南部自古以来就盛产挂毯、地毯等手工编织品。在经济搞活之后,便有专门的建花厂从事羊毛加工作业。
  富有民族风味的地毯、挂毯精美异常,也非常畅销,甚至还能出口到海外为国家创汇。于是,一项新的“副业”产生了——那就是织地毯。
  连队里,那些没有户口的家属们,手巧一点的,就去学习编织地毯。
  而场部的建花厂负责培训,包教包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