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面上升了,最后,乌鸦喝到了水。(注①)
故事讲完了,苏阿姨就布置了一个任务。
明天,要排练这个节目。
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乌鸦和小瓶子,表演给大家看。
黎元元心说,这个苏阿姨倒是有趣。
这能排练出一个什么节目?
难道还要像乌鸦那样,扑棱着翅膀,飞过来飞过去不成?
*
第二节课,学唱歌。
上课铃一响,杨阿姨就走了进来,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唱了一首歌。
这首歌,黎元元也会唱。
因为那是七十年代最流行的一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了一分钱》。她小时候,没少听到爸爸妈妈在她耳边哼哼,耳濡目染的,自然就学会了。
唱第二遍时,杨阿姨让小班长站在前面,举起双手,打着拍子。
这个小男孩胆子很大,一点也不害羞,节奏感也很强,拍子打得很不错。这时候,她已经知道了,他叫谢海宁,快七岁了,一开学就要去读小学了。
这个孩子,个子挺高。
有一米三多,看着和田伟军差不多高。他穿着一件白色小短袖,一条蓝色背带裤,一双黑色凉鞋。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皮肤也很白,看着十分洋气。
不过,这个小孩脸上的神情,却是淡淡的,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
黎元元心说,这些小孩子们都不简单。
小小年纪懂得可真不少,一个二个都超出常龄,也不知道家里是怎么教的?
*
两节小课之后,就到了课间操时间。
大班的娃娃从教室里涌了出来,聚在院子里按照小组排队集合。
杨阿姨面对着小朋友站着,嘴巴里含着一把小哨子,“哔哔哔”地吹着。当二十多个小朋友,从低到高排成五队之后,就在哨音的伴奏下,开始原地踏步踏。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杨阿姨熟练地吹着哨子,小朋友们甩着小手,把地跺得山响。
当小朋友们停下来,前后左右拉开距离,站整齐之后,就开始做广播操了。
杨阿姨脖子上挂着哨子,站在最前面领操。“第一节,伸展运动,预备起!” 在没有音乐也没有广播的情况下,就用嘴巴喊着号子。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
黎元元对老式广播体操一知半解的,就看着前面的杨阿姨比葫芦画瓢,伸胳膊伸腿,乱来了一气。周围的小朋友们也做得不整齐,什么样子的都有,混在里面倒也不显。
广播操刚一结束,黎元元就听到了一声嚷嚷:“元元妹妹!我是小龙港!”
黎元元顺着声音扭头一看,只见小龙港正站在木栅栏的另一边,冲着她不停地招手。见元元妹妹看到他了,就咧开嘴笑了起来。
“元元妹妹,快看快看,我过来了!”
小龙港两手抓着木栅栏,侧着身子,弯着腰,挤在栅栏的缝隙间,想从那边钻过来。
他先伸过来一条腿,小屁股扭了扭,也磨了过来。接着,又伸过来另一条腿,小身体也扭了扭,钻过来了大半截,只剩下那颗大脑袋还在那边。
可惜,缝隙太窄,头太大,根本就过不来,正好卡在了那里。
黎元元心说不好。
还未等她跑过去,杨阿姨就一个健步奔了过去。
她用手小心地托住儿子,把他给送了回去。
这时,中班的保育员陈阿姨也赶了过来,不好意思地说道:“淑芬啊,看看一会儿注意不到,小孩子就开始乱钻。这栅栏得给木工房说说,再加上两道横梁……”
小龙港站在栅栏的另一侧,倒是没哭。
他睁着一双细长的眼睛,用小手指着黎元元大声嚷嚷着:“元元妹妹,你怎么跑到大班去了?”见小妹妹不理他,就冲着杨阿姨喊道:“妈妈,妈妈,我也要上大班,和元元妹妹坐在一起。”
黎元元一听,心说,完了,这是躲也躲不掉了?
不过,小龙港除了粘牙之外,倒也没别的毛病。除了“呱呱呱”地吵得慌,也不是不能忍受。只是这个小家伙,怎么就一眼相中了她呢?
看他好像也不粘别的女娃娃啊?
作者有话要说: 元元终于上托儿所了~~
注①:乌鸦喝水的故事,引用了《伊索寓言》
………………
捉虫
第27章 小跟班
*
托儿所里有杨阿姨站在那里; 小龙港自然得偿所愿。
当天上午,他就背着小书包进了大班,还和小元元的座位紧挨着。这下可好; 黎元元左边坐着田伟波; 右边坐着小龙港。
当然,小龙港也是有大名的,叫做姚龙港; 爸爸是连队里开拖拉机的。
对大班的孩子来说; 小龙港可是杨阿姨家的娃娃哦,刚刚才从上海回来; 白白净净的,自然颇受关注。
他一来; 小孩子们都喜欢围着他,小龙港长小龙港短的; 听他拽拽上海那边的事情。小龙港呢,本来就是个人来疯; 自然是开心的不行。
小龙港来了,小组里最兴奋地莫过于江慧勤了。她围着小龙港,一会儿拉拉手; 一会儿到保温桶那边喝喝水; 呱呱个不停。
黎元元终于发现了这个小姑娘的一大特长; 嘴巴能说会道,眼皮子特别活,属于会来事的那种。而秋秋和唐唐就比较乖; 只是跟在小龙港的屁股后面,端着小茶缸子,看看热闹。
不过半天,黎元元就发现了托儿所里的苗头不对。
小小年纪,就开始拉帮结派了?
那个江慧勤,原来是管车间的江排长家的娃娃,难怪能当上小组长?
这个女娃娃心眼多,好胜心强,一见小龙港粘着元元,就想把小龙港拉到一边,跟着她玩。
而小龙港也怪,就是喜欢跟着小元元,怎么拉也拉不开。
结果呢,小元元也是第一天来托儿所,本来就很稀罕,大班里的娃娃也爱围着她,摸摸小手,拽拽小裙子,嘎嘎嘎地笑个不停。
又加上小龙港在旁边凑趣,立马把所有的孩子都吸引过来了。
就连中班那边的小娃娃,也把脸扒在木栅栏上,眼巴巴地朝这边看着。最后,干脆张开小嘴,大声喊着:“元元,元元,小元元!”
黎元元立马在托儿所里出了名。
不管是阿姨也好,小朋友也好,通通都认识了她。还有一个叫乔莎莎的小姑娘,更是拉着她入了伙。
后来她才知道,这个乔莎莎是托儿所的孩子王,无论是男娃娃,还是女娃娃都听她的,就连江慧勤也不敢反抗。
见妹妹大受欢迎,田伟波自然也是沾沾自喜。
他跟在元元妹妹的屁股后面,充当着小保镖。
见中班那边的小朋友也想和元元妹妹说话,就得意洋洋地卖起了关子,让人家巴着他,说了半天好话,才把元元妹妹领过去,和那边的小朋友们隔着栅栏,拉了拉小手。
黎元元对自己引起的轰动,却看得很淡。
一群小屁孩,就爱瞎凑热闹。
倒是自己,以后就要在这个大院子里混日子了?
想想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在一片热闹中,也有安静的一面。
她注意到,唯一一个置身事外的,就是那个小班长。
他独自一人站在屋檐下,淡淡地看着院子里的热闹,就好像他不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是一个看客似的。
黎元元忽然有一种感觉,这个小班长似乎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
具体有哪些不同?
一时半会儿却又说不上来。
她注意地看了他了一眼,发现那个孩子正透过棚子边的空档,望着碧蓝的天空,似乎在追忆着什么?
小小年纪,能追忆什么呢?
还真是奇怪。
*
中午,托儿所放学了。
黎元元背着花书包,挥着小手,向门口的两位阿姨脆生生地道了声:“杨阿姨再见!苏阿姨再见!”
就随着两个小哥哥,一起出了大班的栅栏门,往家走去。
在连队里,大班和中班的娃娃,可以自己背着书包回家。小班的,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来接,可以在托儿所里吃饭、午休。
小班那边,有一间大房子,里面有那种带木栏杆的小床,高高地围成了一圈。小娃娃们可以脱了鞋,把在里面玩耍或者睡觉。
那间屋子里,一共有二三十张小床,一排一排的,整整齐齐地摆放着。
床与床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站在里面的小娃娃,相互看着,却够不着。即便想打架,也打不了。
这些小木床,都是连队里的木工房做的。
仿照的就是大城市里幼儿园的样式。小床上的扶手和栏杆,都被打磨成了圆柱形,十分光滑。这样,既能防止磕磕碰碰,也很美观。
还有,小娃娃们站在里面,即便抱着栏杆用牙咬,也不会拉着嘴。
托儿所里的饭菜,是专门从连队食堂里打来的。中午不回家的小娃娃,需要家长提前报数,到时候统一交饭票就可以了。
早晨,家长来送孩子时,也可以带一点吃的放在托儿所里。半晌午,让阿姨拿给自己的孩子吃。当然,阿姨里面有偏心眼的,也会把好吃的分一点给别的孩子。
家长即便从孩子那里知道了,也不好说什么。尝尝而已,自己家的孩子不是也吃了人家的东西吗?
还有一些喜欢炫耀的,一到探亲回来还专门拿一点土特产过去,好显摆一下。
而婴幼班的吃奶娃娃,每天中午连队里都有牛奶定量供应。
双职工们需要提前交奶票,这样才不会占了别的娃娃的定量。当然,里面有没有作弊的,就不好说了。
比如,有一些馋奶的小班娃娃,一到吃饭的时候,就赖在婴幼班里不走,非要喝几口牛奶才行,保育员阿姨心一软,也会给那些娃娃倒一点喝喝。
还有那些长得特别乖巧的小娃娃,阿姨也会主动倒点牛奶让她们尝尝。
哺乳期的女职工们,在上班时间里可以按点过来喂养。
那时候,婴幼班里人头攒动,挤满了妈妈。而吃了奶的小婴儿,大多被安放在“坐婆”里,老老实实地卡在里面。
“坐婆”是一种育儿工具,用木头做的,呈长方形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层,就像一把高级餐桌加座椅。
最上面一层,是一个长方形的方框,前面有两只把手,后面还有小靠背。在把手里侧,有一块活动木板平撑着,往外一掀就可以打开,小婴儿一放进去,就可以关闭,正好卡着,防止婴儿乱爬乱动。如果想让婴儿站起来活动一下,一掀木板,就可以了。
最下面一层,是用来蹬脚蹬腿的。中间一层是坐屁股的,屁股下面的木板上还专门挖了一个圆窟窿,这是防止拉在板板上边,可以直接漏下去,在下面用纸或盆子接着。
这种“坐婆”,既能锻炼小婴儿的胳膊和腿部力量,又能保障安全,还提高了保育员们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这种护理方式,才能一下子照看众多婴儿。
这些,都是黎元元后来才了解到的。
对这种“神奇”的育儿工具,十分好奇。
在那个年代,木匠活儿还保留着自古以来的传统,讲究工艺和打磨,更讲究技巧。
可惜,到了后世,这些手工技艺基本上都消失了,被一些新型的“学步车”所替代。而一些年轻妈妈们的视线,从此就被牢牢捆在了孩子身上,一刻也不敢放松。
盲目追求“洋化”而丧失了自我。
传承了千百年的技艺,就这么莫名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