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人提着一只篮子,正在兜售水果。
张辅导员?
她一眼认出了那人正是四营中学的张辅导员。
想不到她也回沪上了?
她刚想上前去打声招呼; 却又顿了一下。
与昔日的声名赫赫相比,现在的张辅导员一定不希望别人看到她目前的景况吧?
想想过去,张辅导员在学校里热情奔放,思维活跃; 而且创意无限,一改学校的精神面貌,给校园生活增添了一道道光彩。
可回来后,为了谋生却不得不走上街头,当起了流动商贩。
这前后对比,太过明显。
对自尊心很强的张辅导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
她站在那里,看了好一会儿。
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
像张辅导员这样昔日有所成就的知青,舍弃公职回来后,大多变得一无所有。沪上很大,或许他们只想隐身在这座城市里,开始另一种生活吧?
她在心里叹了口气。
希望几年后,他们都会有所改变,能更过得更好一些。
趁着假期,黎元元又去看了看黎爷爷和崔奶奶。
他们还在弄堂口摆摊,精神气十足,脸上毫无沮丧之色。她走过去,蹲在地摊前,和爷爷奶奶聊了几句,最后买了两条纱巾。
黎爱民和崔爱华,早已经认识了这位小姑娘。
她每次路过,都会过来打声招呼。
崔爱华还开玩笑说,和这个叫元元的小姑娘还真是有缘呢!听说元元在京城读大学,还夸了她好一会儿。
黎爱民回家后,还把这个说给儿子听,鼓励他要好好学习,说人家知青家的小姑娘都考到京城去读书了,多有出息啊。
*
开学前,谢海宁已提前买好了火车票。
当然,也帮元元买了一张。
这一下,路上有人做伴了,田爸爸和王妈妈可放了心。宋阿娣家的儿子,他们自小就认识,和元元的关系也很好,在学校那边也能相互照应着。
到了京城,邓萧照例来接站。
这一回,直接领着俩人去家里吃涮锅。学校里刚刚开学,食堂里的饭菜清汤寡水的,估计俩人都吃不下去。尤其是元元,假期里吃了不少好吃的,他在电话里听着都流口水了。
谢海宁第一次来到邓萧的家。
一看到那片胡同,就吃了一惊。
对邓萧家里,虽然早有猜测,可没想到竟然住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要知道这周围一片,可是出了不少名人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都非同一般。相比起来,邓萧爷爷家的四合院还真不算什么。
听邓萧提到过,他爷爷就是因为早早地卸了公职称病在家,外加上周围的街坊邻居都比他家厉害,这才在运动中免受冲击。
黎元元见了老爷子和奶奶,就从提包里拿出了四样礼物。
这是爸爸妈妈特意让她带过来的,也是一份回礼。包括,一罐沪上特产的猪肉松、一盒凤尾鱼罐头和两盒不同口味的松饼,说是孝敬爷爷奶奶的。
老爷子听了呵呵直笑。
奶奶干脆直接打开了一盒松饼,先尝了尝味道,说又酥又软,香甜可口。还给他们几个一人发了一块。
黎元元也抿着嘴直笑。
奶奶这么直爽,这是没把他们当外人。
邓叔叔和肖阿姨,一看到那罐猪肉松,就想起了边疆的生活。
那时,猪肉松多精贵啊。
即便是现在味道依然很好,就连京城都没见有卖的。
而邓萧、邓原、邓虹吃着猪肉松,就想起来了小时候。
那时,他们跑到田叔叔家吃饭,可真过瘾啊。这么多年了,还一直记得田叔叔的手艺,那个红烧肉实在是太好吃了。
*
回到学校,黎元元又开始了写作。
走的依然是通俗路子,与那种一味追求纯文学的风格不同。
她的文风清新,格调清雅,不偏激,不伤痕,故事性也很强。而谢海宁继续写推理破案,时不时还会和她交流一番。
邓萧还是她的第一位读者,偶尔也会提提建议。
他依然保留着做剪报的习惯,把《京城晚报》的副刊一块一块地收集起来,贴在厚厚的旧期刊里,送给元元。
黎元元读着剪报里的文章,心里暖暖的。
这是萧哥哥亲手做的。
这么多年来,已经攒下了好几本。
那些剪报,她一直收着,放在一只樟木箱子里。一到大晴天,还拜托王妈妈给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还有那本集邮册子,也用油布包着,锁在一只木匣子里,压在了箱底。
这些物件,都带着满满的回忆。
陪着她,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
*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四月。
校园里春意渐浓,东名湖畔的海棠花开了,粉粉的一片。
黎元元的生日也来到了。
这一阵,她忙着写小说,把自己的生日都给忘了。这天中午,邓萧骑着自行车,挎着书包,风风火火地赶过来,说请她吃饭,才想起今天是她的生日。
俩人来到校外,进了一家小面馆。
在靠窗户的位置上坐下来,点了两碗炸酱面和两个茶叶蛋,庆祝一下。
阳光透过玻璃窗,暖暖地照进来。
元元的小脸红扑扑的,泛着莹润的光泽。
邓萧看着,心里一阵激动。
等了那么多年,元元终于满十六周岁了。
他捏了捏书包,里面装着一本书,书里夹着一封写好的信,信里还有一张书签,是用一朵风干的海棠花做的,压上了塑封,看着十分精致。
“元元,你下午有课吗?”
“我今天下午没课……”
“那……我们去植物园里逛逛吧?”
“好啊!”
出了面馆,邓萧骑着自行车,带着元元往西山而去。
一路上,风轻轻地吹着。
邓萧在前面慢悠悠地骑着,这一条路长长的,似乎永远没有尽头。黎元元坐在后座上,微闭着双眼,感受着春天所特有的暖意。
这一刻,一丝浪漫萦绕开来。
她想,写小说时一定要把这个场景写进去。
*
春天的植物园里,花团锦簇,一片绿意。
邓萧和元元肩并肩,沿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小路,逛了起来。
今天是星期五,园子里的人很少,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
俩人走累了,就在树下找了把木椅子坐下来。
仰着脸,一边看着周围的花树,一边聆听着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这一刻,感觉时间都好像停了下来。
邓萧看着元元,忽然想起了什么。
他从书包里掏出两块枣糕,递给元元一块。
俩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接着,又从书包里掏出了一只水壶。拧开来,把水倒进盖子里,让元元先喝几口,然后自己也喝了几口。
虽然,这一举一动都挺傻的,可心里却是暖暖的。
停停走走,漫无目的地逛了整整一个下午。
这时,夕阳西下,园子快关门了。
俩人又回到了海棠区。
站在一棵开满了白海棠花的树下,邓萧鼓起勇气开了口。
“元元……这封信是给你的,等回去后,再看好吗?” 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了那封信,里面是他的表白。
“……好……”看到邓萧一脸羞涩的样子,黎元元也猜到了什么。她的心“咚咚”地跳了起来,脸也不禁红了。
其实,她是想立刻打开看看的,可忍了忍,还是按下了那份激动。
出了植物园,邓萧早有准备。
他骑车带着元元直奔清木园的蛋糕店。在那里,他预订了一个小小的水果蛋糕。他知道,元元一定会喜欢的。
进了店,俩人找了一张卡座坐下。
邓萧去柜台取了蛋糕回来。打开盒子,只见一个小小的蛋糕,在薄薄的奶油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黄桃,看着十分诱人。
黎元元一看,就笑得咧开了嘴。
她不喜欢吃奶油,可对水果却情有独钟。在她写的小说里,曾描述过好几款黄桃蛋糕,没想到邓萧就记住了?
还猜到了她喜欢吃黄桃蛋糕?
*
这天晚上,回到宿舍后。
黎元元趴在床围子里,就着台灯,打开了那封信。
在信里,邓萧表白了。
他倾诉着自己的爱意,最后还写道:“元元,不要走了,留下来吧?现在的生活条件虽然比不上后世,可我们却过得足够快乐!况且,我也舍不得你离开……”
黎元元捧着信,反复读了好几遍。
等了那么多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她想,如果以后能和邓萧一起在京城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虽然,心里从未忘记过后世,也曾多次想过回去。
可现在,所牵挂的实在太多,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了。
相比起来,正如萧哥哥所说的那样,她现在的确很快乐。可这种快乐,一旦相隔了四十二年,恐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吧?
还有,这张海棠花书签,也是邓萧亲手做的。说是去年春天,在植物园里的那棵海棠树下捡的,特意风干了,压了塑封,一直留到现在。
这是一个长情的人。
无论身处何地,想再遇到像萧哥哥这样的,恐怕会很难吧?
而邓萧回到医大宿舍,兴奋得睡不着。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虽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可没得到元元的准确答复之前,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他想,明天是星期六,也是他们约好的见面时间。
到了那时,就能看到元元的回应了吧?
第136章 手拉手
*
四月十二日; 星期六。
也就是元元生日过后的第二天。
邓萧早早地去了医大实验室; 想转移一下注意力。可对着分析报告; 却怎么也集中不起精力来,总想着下午见面的事情。
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也是心不在焉的。
他对着一盘青菜豆腐; 机械地嚼着,却感觉不出是什么味道?
在忐忑不安中,终于熬到了下午。
下班后; 一回到宿舍就精神起来。
他洗了把脸; 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发,又换上了一件浅灰色的风衣。
记得去年秋天; 第一次穿上这件短风衣时,元元还夸他来着,说显个子; 看着格外挺拔; 就像小说中的男主角一样,英俊洒脱。
当时; 他心里忖着,元元不会是拿他当原型了吧?不过; 他却记住了这句话,来找元元时就穿上这件风衣,在她眼前晃晃。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当然要穿这件衣服了。
收拾停当后; 邓萧骑上自行车,兴冲冲地来到了东名湖畔。
他找到往日见面的地点,早早地候在了那里。
*
一会儿要去见萧哥哥了。
黎元元在宿舍里,对着镜子照了又照。
今天,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短风衣,这是王妈妈亲手做的,是沪上最流行的样式。脖子上系着一条大红色的纱巾,衬得眼睛亮亮的,脸红扑扑的。
她抿着嘴笑了笑,对自己的装扮十分满意。
萧哥哥在信里说,红色象征着火热的爱情,周六见面时,如果她系上那条红纱巾就表示接受他的告白,如果犹豫不决,那就系上其他花色的,这样他就明白了。
黎元元心说,这人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喜欢做地下工作,连表白都要搞出个暗号来。当然,她明白萧哥哥这是为她着想,怕她不好意思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殊不知,她脸皮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