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的原则,你从边疆这边考上大学,日后还是要回来的,所以爷爷希望你能从京城那边考,虽然录取分数线要高一些,可日后就能留在京城里了……看看你大哥,以后只能是部队上的人了……”
邓萧想了想,抬起头来,望着爸爸妈妈,说道:“爸爸,妈妈,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办吧,我这边没什么意见……”
邓萧心里虽然不舍,可还是点了点头。
他不能只考虑自己,他还要想到邓原和邓虹。他们一家在团场里一呆十多年,爸爸和妈妈已经三十九岁了,对京城的思念也与日俱增。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终究,他们一家还是要回去的。
既然早晚有这么一遭,那就顺其自然好了。
只是这个消息,得提前给元元说一声。
离开这里,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就是元元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小天使们,感谢灌溉营养液~~么么哒~
………………特别感谢(排名不分先后):
读者“瑶瑶”;灌溉营养液
读者“小梨花”;灌溉营养液
读者“爱哭鬼刀疤脸”;灌溉营养液
读者“小肥啾”;灌溉营养液
读者“木木八”;灌溉营养液
读者“Jin”;灌溉营养液
读者“喝牛奶的苹果”;灌溉营养液
读者“□□ile”;灌溉营养液
读者“银杏树”;灌溉营养液
读者“”;灌溉营养液——(页面抽了,看不出是哪个小天使?)
读者“剑修”;灌溉营养液
读者“果冻草莓”;灌溉营养液
读者“雪琪”;灌溉营养液
读者“安ran”;灌溉营养液
………O(∩_∩)O哈哈哈~,抱抱 ……………
第106章 烫头发
*
这天下午; 邓萧骑车返回团场之前,还是去了一趟连队。
在田叔叔家,他见到元元; 就把爷爷来信的情况简单说了一下。
“萧哥哥; 这是好事啊!”黎元元宽慰道。
她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今后凡是老家有门路的,都会想办法去跑调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会有一大批人选择离开边疆; 返回原籍。
“嗯,我知道……可是……”邓萧说了半句; 又咽了回去。
“萧哥哥,你放心好了; 等我以后考上大学了,就去找你……”黎元元笑着说道。其实; 她也不希望萧哥哥这么早就离开,可萧哥哥已经读高一了; 距离高考也没多长时间了。
“好的,元元,你可得加油啊; 一定要考到京城来!”邓萧心里稍微松快了一点。“嗯; 一起加油!”黎元元握着拳头; 笑着说道。
送走了萧哥哥,黎元元坐在书桌前,写起了日记。
不过是一个春节; 前后变化却这么大。
南部边陲的反制行动在持续进行着。
收音机里,每天都有最新战况和后方支援情况。
连队里的知青们,在吃吃喝喝的间歇,密切关注着其他团场的动向。有些消息灵通的,还在不断打探着代表团远赴京城的进展情况。
他们与管理部门协商之后,是个什么结果?
一切都还是未知。
*
寒假开学后,学校里也有了变化。
春节期间,教语文的周老师在门诊上生了一个孩子,休了产假。教数学的宋老师就临时接替了班主任一职。
这下可好,本来就喜欢补课的宋老师,就像闹钟上了发条,别提多有劲了。
一时间,班里的同学们都是敢怒不敢言。
不过,补课与否,对黎元元的影响不大。
像她这种学习成绩特别好的,不在补课之列。
而田伟民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成绩也不错,可在宋老师看来,也得补。唯有这样,才有资格去参加场部的数学竞赛。
另一个变化,来自学校的才艺班。
经过去年一整年的扑腾,各种才艺班可以说是风风火火,热闹非凡。
可今年寒假开学后,兴趣班、才艺班都哑了炮。只有学校的腰鼓队还在大操场上,“咚咚咚”地敲着,准备参加“五一”汇演。
对这种变化,黎元元一开始不太明白。
可随后一想,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提倡“讲效益”。这种才艺班是没什么效益的,一阵热血过后,就没什么动力了。
况且,开班的大多是知青老师。
现在人心思动,谁还有那个心思去培养这些兴趣爱好?听说,那个教音乐的李老师就在忙着跑调动,小提琴班也就散伙了。
不过,黎元元每天依然在坚持练琴。
田爸爸把小提琴都给买回来了,如果不好好练习,哪里对得起买提琴的钞票?这可是田爸爸和王妈妈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
看看春节过后,连队里又多了几台彩电。
搞得更多的职工,都想着攒钱去买彩电了。而她家,距离买彩电还很遥远呢。每次想看电视,都要跑到别人家里去,一点也不方便。
即便经济条件这么紧张,家里对他们几个的学习依然很支持。
她又岂能辜负田爸爸和王妈妈的期望?
想到此,黎元元不禁感慨万千。
日子过得可真快啊。
再过一个月,她就满九周岁了。
这几天一到晚上,田爸爸就出门了。
现在知青家里,基本上天天都在聚会。相熟的,不相熟的,都聚在一起交流情报,打探着沪上那边的政策,或者传递着谁谁谁家已经开始跑调动了,谁谁谁家里落实政策了。
这种微弱的希望,搅得人心不安。
想走,却没有门路。
想留下来,又不肯死心。
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纠结状态。
知青们之间,本来就是相互攀比的。
一开始,大家都是一样的,你有的,我也有,这样心理上就平衡了。可现在,你有的,我却没有,就怎么也静不下心来。
安安生生地过日子的节奏,就这样被打乱了。
当然,也有不掺和这些的。
那就是王妈妈这样的,可那毕竟是少数。
黎元元一边感叹着,一边用笔记录了下来。
这是人心思变的一年。
过去那种简单而平静的生活恐怕会有所改变。
*
到了三月中旬,西南边陲的反制行动取得了空前胜利。
而去京城交涉的知青代表团,还没有回来。
纠结了一阵之后,连队里的知青们也就没了想法。
该吃吃,该喝喝。
一股时髦风气,蔓延开来。
连队里第一个烫头发的,就是杨淑芬。
她家里给她寄来了两瓶冷烫精和一套烫发工具。
按照说明书,就自己动手操作起来。
先把柳海用烫发夹子夹着,让姚爸爸给她用毛巾加热后,还真烫得弯弯曲曲的,看着就像个电影明星。
这一下,连队里的女知青们都眼红了。
苏梅华第一个跑过去,把自己的头发贡献出来,让杨淑芬放开胆子去做实验。结果,忙了一天之后,还真烫出了一头大波浪来。
搞得女知青们,都跑来参观。
“哎呦,这个发型真好看啊!就像那个演电影的XXX一样哦!”女知青们一边围观着,一边赞叹着。
还一个一个排着队,也准备烫头发。
苏梅华自从烫了头发之后,就忙乎开了。
每天晚上睡觉前,要用专门的塑料发卷一个一个卷在头发上。第二天早晨,再拆开来。白天出门,还不敢戴帽子,生怕把头发卷给压趴下了。搞得她家的陈副连长直撇嘴,可又不敢说什么。
自从知青返城政策出来后,他在家里的地位突降。
虽然苏梅华并未说什么,可他总觉得有点心虚。
本来,爱人是有条件回沪的,可就因为找了他这么个本地人,就被拴在了这里。他知道爱人心理不平衡,可又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看看现在,苏梅华也不追求进步了,也不爱学习了,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吃喝玩乐上,就像突然变了个人似的。
连队里开大会时,她顶着一头卷发,专门晃了一圈。
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散会后,徐指导员把他叫过去,要他回家说说,提醒爱人注意一点影响。
可他哪里敢开这个口?
苏梅华不过是看在以往的情分上,才忍着没和他闹离婚,他哄着她还来不及呢,哪里敢去捅这个马蜂窝?
*
杨淑芬和苏梅华一开了头,其他女知青们都一个接一个烫起了头发。
大本营就在杨淑芬家里。
一到晚上,屋子里挤得满满的。
女知青们,相互之间,帮着卷头发抹药水,嘻嘻哈哈地笑成一片。最后,就连姚爸爸都跟着时髦起来,也烫了两个卷卷顶在脑门上。
老职工们见了,笑着说道:“小姚,你这头上咋顶了一个鸡窝啊?看着乱糟糟的……”姚爸爸听了,倒是不生气。
心说,这是赶时髦,他们哪里懂得这个啊?
烫头发这事,虽然徐指导员等人看不习惯,可羡慕的却大有人在。
那些女职工们,一个一个被鼓动起来了。于是,就有几个胆大的小青工,找到杨淑芬家里,也烫起了头发。
这么一来,这股时髦风气就像传染病似的蔓延开来。短短的一个月里,连队里的女职工们都变了个样子。
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四月中旬。
天也暖和起来了,帽子早就戴不住了。女职工们顶着一头大花卷去上班,男职工们见了笑得直咧嘴。
看看,一个二个都跟着知青学,也都变得洋气起来了。
这天,田根宝回到家里,也和慧珍开起了玩笑。
他笑着说道:“慧珍啊,要不要去烫个大波浪啊?我看你这个脸型,挺适合那个大波浪的……“
“呵呵,要烫你自己去烫吧?看看小龙港的爸爸顶着个鸡窝到处跑,还蛮好看的……”王慧珍白了一眼,笑着应道。
对于烫发,她倒不是很喜欢。
看到那个大花卷儿,就想起了初见小妈时的情景。
那一天,十二岁的她跟着保姆进了客厅,就看到一个时髦的沪上女子坐在沙发上,披着一头乌黑锃亮的大波浪,看着十分洋气。
而她的父亲,就坐在这位女子的身边。
他穿着一身土黄色的干部服,留着齐齐的寸头,土里吧唧的,不像个样子。心说,这人也就在她娘面前,才耍得起威风来吧?
这种强烈对比,刺痛了她的眼睛。
那时,她才第一次意识到“土气”与“洋气”的反差之大。而她,就属于“土气”那一类的,是无法和这些洋小姐们相提并论的。
黎元元在一旁听到了,也笑着说道:“爸爸,烫头发一点都不好,夹子加热后,会毁头发的,还有那个冷烫精烧头发烧得厉害,你看一烫完,头发都是干渣渣的,一点光泽都没有……”
“哦呦,元元懂得还真不少啊!”田根宝赶紧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本来,在姚爸爸的怂恿下,他也想跟着去烫一烫,可听元元这么一说,还是算了吧?
王慧珍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
这个小元元,怎么就和妈妈想到一块去了?
本来,她还想着老田如果敢去烫头发,等他回来了就好好收拾他。下次给他剪头发时,就剃个寸头,把那些卷卷都给剪掉,看他还洋气不洋气?
现在倒好,老田又不敢烫了。
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算下来,连队里的女知青中,没有烫发的只有她和宋阿娣。
她是不想烫,宋阿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