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壶也是好东西,没有工业票也是买不起的,刚好林帆家有,结婚那会张爱国买的,又没有别的带水工具。林帆直接就拿来煮水,撒点自家晒的野菊花,就整壶提着出工了。汗水一直流着,半壶水有时候还不够的。
大头嫂子家没有铁水壶,就拿小罐子装,这个就容易磕着碰着破了。
“哎!这活啥时候是个头啊!”
“咱们种地的一辈子都是跟土地打交道,风吹日晒的,直到干不动为止。”
“是啊,怪不得人人向往城市。”
“这年头,城里也未必消停,泥腿子辛苦是辛苦最起码没有性命之忧!”
“咋会,都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
“嫂子跟你说。”大头嫂子左右看看,有的喝水有的休息,千奇百怪,没人注意她们的谈话。“不一定,现在啊再贫农也拼不住嘴巴惹的祸。”
“这么说咱村里有从土地走出去的人啊?”
“……有呢,当时多风光啊!县长都接见过他呢,现在呢!诶!”
“嫂子说说呗。”
“说来还是咱张家屯的人呢,张福生知道吧?”
见到林帆茫然摇头又说:“你可能不清楚,这张福生已经六十来岁了,他家家里兄弟多,父母还不得给他们寻出路啊,这人也到城里给人做学徒。可是人脑袋机灵嘴巴甜,人家愣是混得不错,最后还娶了个城里的媳妇儿。这个得多大的福气?听我婆婆说,都轰动了全村。可是这城里媳妇儿是独女,人家让张福生留在城里给老丈人养老,这就跟入赘一样了。当时他们家不缺儿子,也不太乐意,好在老丈人也豁达,不要将来的外孙跟他们姓,只要给他们养老送终,外孙还姓张。这样两家都开心,张福生啊就到城里生活享福去了。”
反正都在休息吹牛,林帆和大头嫂子也边墨迹边说。
“张福生很会钻营,后来又进工厂当会计,他就生了一个儿子,叫张坤!这个儿子不得了,从小聪明伶俐,读书也很厉害,后来在燕京大学当老师,听说还是教授啥的。你说得多风光啊!可是听说这个张坤不知道是怎么的说错了话,反对主席,还是啥的,被打倒了!听说被曾经的学生,就是那个红卫兵拉出去批斗。她娘就是因为拉扯之间摔到脑袋了,当场就去了。这个张坤说是要去劳动改造什么的,有人帮忙给弄回原来老家。要不然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呢!这里虽说没有多少人欢迎这样的坏分子,都不想跟他家沾着,刚回来那会,时不时就红兵到村子里开批斗大会,好在咱们都是一个祖宗的,都不太动手,但也不会伸出手帮忙。”
估计就是“右倾”那场风波吧!
“他那爹张福生带着儿子孙子回到咱村,就亲自上各家的门拜访,身段放得很低。那些年纪很大的长辈,有跟他是同辈或者他的父辈的也看在同祖的面上,约束下面的子孙不要去他家找麻烦。村里的二流子也不会随便去找麻烦,就是看在那些老人的面上。”
这次的遭遇中张坤不但瘸了一条腿,她娘也因此丢了性命,损失惨重!
“他们家是不是有个七八岁的孩子,我在溪边碰到过,挺小的男孩,而且竟然自己洗衣服!”
“是张坤的儿子,也是可怜,出事的时候,那孩子也才几岁,张坤天天被批斗。他那个妻子也跟他划清界限了。他那妻子是听说是大城市的姑娘,跟他是同学,长得很漂亮。刚结婚那会,张福生还带他们回来祭祖过。真是俊男俊女。要我说啊,还城里的,有文化又怎样,还不如咱乡下的姑娘,没啥文化,大字不识两个,长得也不讲究。可绝对不会丢下残疾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不顾的。”
林帆笑笑没说话,这种事这种人哪里都会有的,不限城里和乡下,不过乡下的女人受教育程度少,认的是嫁鸡随鸡的命,好也受,坏也受,没有离婚的意识罢了。
真没想到张家屯也出这样的人物,大学教授,才华肯定不一般。林帆当时看那孩子就觉得很不一样。
有那样的爷爷和爹,只要他们没有自暴自弃,颓废恍然,教出来的孩子跟村里的区别就出来了。
人最怕就是受打击后一蹶不振。
不过林帆也就因为好奇,但是现在知道这样的故事,也了解情况了。
说到底跟她家也没有啥关系,这年头,悲惨的人到处都是!
大头嫂子跟林帆说话的时候,难得的一直维持着低音。“要我说啊!主席说啥就是啥嘛,干啥反对?不是傻子是什么!”
林帆端详大头嫂子一会,没想到这样的村妇会想得这样通透。这时候可不就这样?大势所趋嘛!
收工钟声响起,陆陆续续扛着锄头拿着镰刀往村里走。交了工具,做个登记就跟大头嫂子走了。
“砸他砸他,坏分子去死吧!”
“老子反动儿混蛋,老子英雄儿好汉!”
“戴高帽,开飞机,坏人嗷嗷叫!”
到半路两人就看到几个村里的黑孩儿们在拿石头土块扔向另一个男孩。一边扔一边唱着口号。
玩的还挺开心的!
其他的家长见怪不怪,也不苛斥他们,甚至有人还哈哈大笑。
林帆看到被排斥被扔石头的就是那个在溪边洗衣服的男孩子。
这个孩子也怪,人家扔他也不跑回家,就稍微避避还站在那里。没有哭也没有害怕,没有因为人家的欺负而有什么愤怒不甘的表情,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其他孩子,平静得可怕。
不到十岁的孩子!
“大虎,你干啥呢!”林帆认出张建设家的大虎在里面就出声叫他。
“你们这群小鬼,是想吃一顿竹笋是吧!”大头嫂子嗓门也一吼出来。
孩子们因为听到大人的呼声,都转过来,然后对着林帆她们做个鬼脸,呼啦啦的都跑开了!
剩下那个孩子,看着林帆她们一眼,低下头蹲下整理一小垛柴,把散开的重新捡好。但由于人小力气小,总是捆不紧。
“你这孩子,婶子来!”大头嫂子三下五除二,给绑紧了,交给他。
“赶紧扛回去,扛得动不?”
“谢谢,拖得动!”
这孩子不是用扛,而是半抱抱拖的回家去了。
“多好的孩子啊,我家那几个小子有人家一半懂事儿,我睡着都能笑。”
“嫂子你就不知足吧,我看那几个侄儿不知道多好呢!而且要是可以,哪个孩子这样懂事家里父母不得心疼死啊!”
“是啊!”大头嫂子也沉默了。
林帆不觉得这孩子需要别人的同情,前世她早早的就没有父母爱还不是那样过,今世也一样。所以她理解这个孩子的倔强!
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关于一些读者对于剧情的分析和疑惑,这里统一回答:
1。人是会变的,不同的环境或者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所行之事也不同。男主娘通过打听觉得女主不错,至少相对于女主姐姐来说。
2。还没有成为一家人的时候,当然是客客气气的。住在一起了,各种摩擦就出来了。其实也不是说那个婆婆不 好,只是婆媳历来就是这样。就怕儿子心里媳妇分量比娘亲重,看媳妇不顺眼也是人之常情,人的心理活动很复杂的。公公原来对林帆还有些维护,后来老妻总说林帆败家什么的,听久了也就淡了,而且老妻陪自己一辈子,肯定起会站在老妻这边了。
3。女主也想跟婆家和妯娌相处好啊,可是经营小家,不意味着更多的妥协。受人算计。
住的近就是这样,磕磕碰碰,吵吵嚷嚷很正常的。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第32章 矛盾激化
林帆又收到张爱国的信了; 没有用时间短的电报; 看来张爱国没有怪她,也有好多话要说的样子。
林帆前几天碰到村长; 然后问他啥时候去开会; 帮忙看看有没有他家爱国的信。
林帆一副求人的低姿态,人家对于她这样年轻的军嫂也多是包容的态度; 男人跟女人处事的态度不一样。
以前张家的信; 多数是李翠花去村长家拿,再不济也是张建设去。
林帆现在提出来,村长这才明了; 想到之前闹出来的风波,作为老一辈; 对林帆的做法也是不赞同的。不过既然分了家了; 人家的事儿他也管不着,都这样说了,他这个一向以为村子考虑的做法; 决定以后张爱国的信件就交他媳妇儿吧!想来其他人也找不到他的麻烦,张大林家想自己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
当时村长点点头表示,到时候看看!林帆很诚挚跟人家道谢。
这不,人家把写着“林帆收”的那封信就直接交给她了; 没有经过李翠花的手。
信封挺厚的,好像特意用了两个信封叠装的。
打开,发现信纸中间包着一叠十元大钞,很冲击人的眼球。其实一般把钱插在信封里面邮寄是不允许的; 也是不安全的,如果是别人转交有可能私下拆开来看,那就把钱拿了,就是专门的工作人员违规偷拿你也没有办法确定。
但是张爱国的信件却不是在此列,因为是从部队发出来的,即使是简单的家信,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能发出来的说明已经过了审核的。
显然张爱国是知道这一点的,因为他已经这么做很多次了,而且林帆的一百元,总共十张十元大钞,如果真的挂汇款单,到时候啥人都知道了。只要父母会拆开林帆的信,张爱国虽然觉得不妥,也不会责怪太多。
没想林帆这里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年头很多人不会有尊重别人隐私的自觉,他们觉得你既然写了不怕别人看。
信满满的两张,看来张爱国也是尊重她这个妻子的。以张爱国的性格,一般是简短明了。
“你说的事我已经明了,在这件事情中,你的确是冲动了,好在你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改进。以后拿不定主意可以问我,也可以找人帮忙,大头嫂子很热心,也是个讲道理的人。”
“家里父母年纪大了,我长期在外没有尽到儿子的义务,你替我给他们尽孝也是应当之举,……。”
“咱们提到的随军问题,现在计划赶不上变化。……我这里抽不出时间,你也实在不便上路。而且,在家待产,有许多亲人伸手帮忙。……”等等。
反正在里面各种分析道理之类的,不过暂时不能随军,林帆也很理解。
男人嘛!工作始终放在第一位,他们总是很多的借口,什么工作天天很累的不要拿繁杂的事情烦他。什么他辛辛苦苦就是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之类的。
看在一百元钱和肉票的份上,林帆也不生气。她又有肉吃了,都馋好久了。
李翠花知道林帆自己已经拿了家信了,发了大火,不过没有跑到林帆面前指着她不孝,太独。可能被张大林阻止了,只不过在那里骂骂咧咧的,骂得听难听的。
林帆忍着不出屋,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李翠花还再骂,不带重样的。而且特地站在院子里骂,都是不到十米距离的院子,那些内容很能激起人的火气
不过林帆气极反而冷静了,在屋里也是受罪。搬张凳子到自家的厨房门口,叉着双腿,大肚子一挺就坐下了。
拿着核桃和长长的砍柴刀刀背,充当锤子用,一边观看李翠花骂天,一边“乒乒”的砸了核桃。
基本上除了张家的男人,那些女人孩子都出来了,刘英的房子离林帆家近,林帆都看到她也倚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