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是时疫。”谢迟道。
屋里一下就变得死寂。
时疫每过个几十年,总要闹上一闹。有时能找到方法治,有时也不能。不能治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将疫情严重的地方封城,以确保别的地方不再遭殃。但那一城的百姓,只能自生自灭。
百余年前在洛安也闹过一回,亏得洛安是国都,虽然封城但也不可能让人自生自灭。饶是那样,城中人口还是一下少了将近三成。
眼下又闹起来了。或许有上一次的经验,这回的情形会好一些,可身在洛安,叶蝉自然还是难免害怕。
然后,她打着激灵想起来:“谢逢……”
谢迟的表情滞了一滞,叹息着摇头:“不知道。也许是,但愿不是。”
若是的话,他能不能活下来,一来看命,二来看医者的本事。可以现下的局面,陛下肯不肯给他指个太医过去,真不好说。
皇宫之中,皇帝也因疫病崭露头角而被惊醒。他惊出了一身凉汗,又迅速地冷静,吩咐太医院堂上官、御医、吏目速去为二王诊视,尽快研制药方,避免民间闹起疫灾。
傅茂川即刻着了人去传了话,接着又禀道:“在吏部的七世子、八世子和勤敏侯连夜上了折子,说事情急,让臣先看了禀给陛下,免得陛下顾不上,臣便看了。”
皇帝点头:“你说。”
傅茂川道:“他们请旨暂且免朝,免得文武百官在出入之间染了病又带进宫或者带进各府。另外,请旨让太医院在宫外专设一处衙门,若有哪位大人出现疫病的症状,方便即刻去禀,随时安排太医前去医治。”
皇帝尚未听完就懂了,这是百余年前洛安那场疫病留下的经验。他不禁点头赞许:“他们反应倒快。”
“另外……勤敏侯还提了件事。”傅茂川迟疑道,“他想请旨动用御令卫。百姓也好、官吏也好,一旦患病,便将一家子都看在家里,免得出来走动再传给别人。”
皇帝点头:“理当如此,交给他去办吧。”
“可这事……”傅茂川有些犹豫,“平头百姓还好,各位大人、还有各王府人手都多,勤敏侯的意思,是一旦出现疫病,便连采买的下人也不许进出,朝中恐怕要怨声载道了。”
要让傅茂川说,这主意是好,干脆果决而且有效。可是,他也真佩服勤敏侯敢把这主意说出来,因为它得罪人啊!
不让采买的下人进出,便只能靠外头送日常所需进去,这准定会造成许多不便。官吏也好宗亲也罢,受了这份委屈可不会怪陛下,只会怪提这主意的人。
皇帝笑了一声,摇了摇头:“这小子有魄力,让他去办吧。告诉他,宫里也归他管,若哪处宫室出了疫症,他可以着人封宫。”
“……”傅茂川缩头应声的同时心下揶揄着,陛下您怎么不宠死勤敏侯。
这份皇恩浩荡,若是分给四公子一成,四公子现下的日子估计都能好过不少。
四公子府中,谢逢到了入夜时,高烧终于退了一些,浑浑噩噩地醒了过来。
他脑中像是被塞了一团浆糊,看了眼窗外的天色,没做多想就要起身下床。
“你干什么?好好躺着!”趴在床边的南宫氏赶忙拦他,谢逢晕乎乎地说:“我还得进宫当值……”
“……当什么值!”南宫氏鼻中酸涩,强把他按了回去,“你病着呢,快好好养着吧。”
他得的或许是时疫这回事,南宫氏不敢告诉谢逢。她只能盼着陛下能顾念几分情分,让太医来瞧瞧,别让谢逢这么生熬着。
可是,太医没到,御令卫却先一步来了。
各处府门都被把手住,还有几人涌进了府,径直去见了胥氏。
胥氏端坐在正厅里,面色铁青,却又气势不减:“你们干什么?我夫君还没被革出宗室呢!”
为首的那个抱拳:“夫人息怒,我们是奉勤敏侯的命来的,勤敏侯暂还忙着顾不上过来,请您多担待。”
听到勤敏侯三个字,胥氏微松了口气。
打从谢逢落难开始,勤敏侯一府对他们来说便跟救星似的。不论谢逢当下得的是不是时疫,有勤敏侯关照,都让人安心许多。
她侧首吩咐了侍女一句:“告诉南宫妹妹,来的人是勤敏侯的人,让她不必担心,好生守着公子。”
“诺。”那侍女一福身便告退出去,胥氏循循地缓了口气,又四平八稳地扬音道:“各位大人请坐。来人,上好茶。”
勤敏侯府里,叶蝉又补了一觉之后,突然就觉得气氛都不一样了,到处都透着慌乱。
元显元晋已被谢迟接了回来,但谢迟又出门了,只留了话给她,让元显元晋在前院住三天再来正院。他说这样比较稳妥,因为宫里也有几个宫人生病了,怕元显元晋也染了病症只是还没发出来,到正院会再传给她和别的孩子。
第103章
吏部,谢迟忙得不可开交。
时疫突发,谢迟虽然及时想到了应对方法,陛下也准奏了,但实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就拿让太医院在皇城外设置官衙以便出诊来说——这官衙里放多少人、如何轮值都是问题。
民间对太医院所知不多,常以为太医院只是给达官显贵问诊看病的,但其实太医院的职能远不止于此。太医院里汇聚了天下泰半名医,下设十一科,多半医者并不进宫瞧病,而是钻研病症、研究药方,再推向民间,另外还兼管医者的校考。
如此这般,太医院上上下下有六七百人,眼下谢迟说要临时设个官衙应对时疫容易,如何从六七百人里挑人呢?
一群太医在吏部争了一下午。
“我执掌眼科二十年,不是不想为朝廷出力,实在是时疫它和眼科没关系啊!”
“跟我们正骨的也不搭界啊……”
“君侯、两位世子,您看我们妇科是不是就别凑热闹了?”
嘁嘁喳喳,叽叽喳喳。谢迟沉默不言地听了半晌,觉得这么争执实在是瞎耽误工夫,不得不自己从争执中整理有用的部分,然后拍板道:“都别吵了。”
偌大的厅中唰然安静。
谢迟看着手里的册子,沉吟着说:“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伤寒科,是必不可免的,对吧?”
屋中众人都点头。谢迟环顾四周,见大方脉和伤寒科的医官已经在私下交流了,侧耳倾听,好像是在合计需要多少人手。
他又道:“方才院判大人说,针灸科、咽喉科多半也用得上,另外不知这回的时疫是否会引发痘疹,需要痘疹科也出人待命,是不是?”
坐在谢迟右手的太医院院判欠身:“正是。”
“令还需要生药库、典药局和惠民药局从中配合。”谢迟舒了口气,“那就请大方脉、小方脉和伤寒科的大人拟好员额名单交给我,针灸科、咽喉科、痘疹科的交予七世子,生药库、典药局以及惠民药局的,交给八世子。我们看过后酌情增减,再回给各位大人。”
方才争执不休的场面于是一下子清晰明了了起来,一众太医相互看看,各自起座应下:“诺。”
“惠民药局所需银钱也请各位大人尽快估出个数,我好上奏陛下,请朝廷拨款。”谢迟说着,神色沉了两分,“每有时疫,总是百姓最苦,这回要顾好百姓。辛苦各位大人了。”
——至此,最要紧的事项算是基本定了下来,可谢迟要忙的事远还没完。
院判提出要先从惠民药局拨一批能防疫的药下去分发民间,然后便和太医们议了一番用什么方子。最后他们写了三种药方呈给谢迟,众人又一起估算拨多少合适、需要多少钱款来置办药材。
其中间或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小事横插进来,等到太医们从吏部离开,谢迟一瞧天色,恰是正晌午时。
——也就是说,他们不知不觉地忙了一个通宵,又一个上午。
谢迟不禁长松了口气,谢追自己动手沏了盏新茶,一边抿着一边跟谢迟和谢逐说:“去我那儿吧,吃些东西再歇一歇,下午再接着忙。”
谢逐疲惫地应了声好,谢迟却摇头:“不了,我得去看看谢逢。昨天给他家里传了话,说我很快就过去,没想到会忙这么久。”
他还以为最初的这点事宜不出俩小时准能说完呢,真没想到会忙到现在。
多亏他添了个心眼,嘱咐御令卫去时直接说一声是他安排的,不然以谢逢现下的境况,家里恐怕又要提心吊胆了一整天。
谢迟于是策马直奔谢逢府邸,听说他来了,胥氏便亲自从府中迎了出来。
其实胥氏作为女眷直接见他并不合适,先前登门拜访,她们也都是见的叶蝉。但眼下谢逢病着,没人能替他出来,让下人出来迎贵客也不合礼数,胥氏不亲自来便没人能来了。
谢迟见到胥氏一时略有点不自在,胥氏倒是大大方方,不卑不亢地把他往里请。
二人进了谢逢所住的院子,胥氏请他稍等,然后先一步进了屋去,请南宫氏避了出来。
南宫氏遥遥朝谢迟一福,就和胥氏一道走了。谢迟目送她们出了院门,便迈进了门中,赵景迎到了外屋:“君侯。”
谢迟颔首:“怎么样?”
赵景沉了沉:“虽尚不知这回的时疫有何特殊症状,但四公子这病却不像时疫。主要是……家人最初不知时疫这事,夫人、侧夫人还有不少下人都与四公子直接接触过,到现在也不见有人病发。”
二王那边的两个小儿子却是很快就没命了。虽然幼童体弱,在病中总比成人难熬,但也由此可见这次的时疫是急病。
谢迟不禁奇怪:“那怎么退烧那么困难?说是外头的郎中治不了,才叫你来的。”
赵景哑了哑:“四公子身上积攒的伤病,实在多了些。”
谢迟微惊,赶忙追问。赵景说谢逢身上淤伤摔伤有几十处,虽是瞧着都不严重,但积了这么多,在小的问题都攒成了大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寒气积攒在体内,只不过他年轻能扛,一时没发出来。
眼下突然病来如山倒,是因为昨天被泼了一缸水受了寒,还叫那大瓷缸砸了一下后背,身体一下就撑不住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谢迟听完,反倒松了口气。那些淤伤摔伤定是御前侍卫操练时留下的,他也经历过那一道,大致清楚轻重。
谢迟便示意赵景在外稍候,径自进了内室,定睛一看,谢逢躺在那儿发着愣,双目圆睁。
“醒着啊?”谢迟笑了一声,走到床边刚坐下,便闻谢逢颓然叹了口气。
“叹什么气?洛安闹时疫了你知道吗?你这倒不是,真命大。”
谢逢静了一会儿,目光看向他,很疑惑地道:“哥,我是不是……挺没用的?”
谢迟微怔:“怎么这么说?”
“背了冤屈我没能跟陛下解释清楚,丢了爵位我便不知该怎么办。兄弟帮我安排个差事,我还刚几天就撑不住了……”
谢迟摇了摇头,温言道:“前两样不怪你,后一样你也实在不必想太多。御前侍卫的差事本就苦,谁都难免病上几场,刚最开始时尤其容易不适应。”
“可你就撑住了。”
“我可没当过夜值,一天都没当过。”谢迟一哂,“放宽心吧,好好养病,元显元晋都还想着你呢。昨天我接他们回宫,他们一直问我四叔叔什么时候再到家里玩。”
谢逢也笑了笑:“那天还多谢他们两个。”说罢他顿了顿,又道,“也多谢你和谢追谢逐他们……”